产后抑郁失眠怎么办?产后抑郁症和失眠症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?
作者: 试管婴儿科普专栏 时间:2024-09-22
抑郁症患经常会出现失眠的情况。晚上不管多累,总是会想很多事情,从而导致失眠。有时候,只是纯粹的悲伤,闭上眼睛也睡不着。那么,产后抑郁、失眠该怎么办呢?产后抑郁症、失眠症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?
产后抑郁失眠了怎么办
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方法。从成长到结婚、怀孕、生子,母亲几乎始终是家庭的中心。孩子出生后,一家人的注意力突然转移到了刚出生的孩子身上。孕妇可能会感到情绪低落、抑郁、茫然甚至狂躁。此时,孕妇急需治疗和护理。
1.加强孕期保健,重视孕妇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,对性格不良、产后抑郁症既往史或家族史的高危孕妇进行监测和必要干预,筛查精神症状。重视办好孕妇学校,鼓励孕妇与丈夫一起上课,学习孕产相关知识,了解分娩过程和分娩时的放松技巧,配合助产士消除产后不适。他们的紧张和恐惧的负面情绪。
2、改善分娩环境,建立家庭产房取代以前封闭的产房,提高妈妈对分娩自然过程的了解。进行导乐式分娩,产后有丈夫或其他亲属陪伴,可以减少并发症和心理异常的发生。
3、重视产后保健,特别是产妇心理保健。对产程长、难产或妊娠结局不良的产妇应重点进行心理护理,注意防护性医疗护理,避免精神刺激。实行母婴同室,鼓励引导母乳喂养,对新生儿进行保健指导,减轻母亲身心负担,引导母亲及家人共同做好产褥期母婴保健工作。对于既往有精神抑郁症病史,或有过情绪抑郁经历的妈妈们,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,及时识别,并给予适当的治疗,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。
产后抑郁症怎么预防
心理社会因素在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妈妈们应该做好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心理的调整。配偶和家人应给予更多的理解、关心和支持,尽量避免和减少不良压力的影响。让妈妈保持良好的心态。
产妇生活方式调整
在成为新妈妈之前,需要花时间和耐心接受孕、产、哺乳、育儿知识培训,减轻孕、产、育宝宝的压力和恐惧,尽早学习和掌握育儿技能避免宝宝到来时感到无助、紧张和困惑;
照顾新生儿对妈妈来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,疲劳和睡眠不足很容易导致抑郁。尽量多休息,不要事事亲力亲为,尽量在宝宝睡觉的时候睡觉;
新生命的到来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和精力。学会向丈夫、家人和朋友寻求帮助。例如,请丈夫帮忙做家务和夜间喂奶,请家人帮忙准备食物或处理家务等;
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,适度锻炼身体,多到户外活动,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,散步,呼吸新鲜空气,感受温暖的阳光;
保持营养饮食,多吃谷物、蔬菜、水果,注意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、悠闲、健康的休息环境;
注意与本人分享自己的感受,多花时间陪伴配偶,告诉他你的感受;找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,和他谈谈你的感受;和其他新妈妈聊天,互相交流。这可以缓解你的情绪,也可以让你学习新的应对方法和经历。
产妇心理调节
母亲的人格特征、认知评价、应对方式与负面应激事件的影响直接相关。培养自信、乐观、积极、健康的人格,采取积极的认知模式、情感和行为模式,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。能力。自信、乐观,勇于面对困难,积极调动内力或求助外力克服困难,尽量减少压力的不利影响。避免消极的应对方式,如自我否定、悲观主义、躯体化、回避解决问题等,产生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;
热爱新生活,为孩子的到来感到高兴。新生命的诞生是婚姻的结晶,是生命的延续。它将给家庭带来新的希望、欢乐和幸福。新的生活也带来了繁重而忙碌的劳动和重大的责任,这些都是在忙碌而劳累的工作中才能体会到的。喜悦和幸福。
做好母亲角色的转换。以前,她是被照顾的人。现在她负责照顾孩子。她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,注意克服失落感,比如失去自由和很多娱乐,失去以前的身份,失去苗条的身材等等。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,她的价值观需要改变,她对自己、丈夫、孩子的期望应该更接近现实,她的人生观也应该现实一些。她应该努力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和责任感,感受新生命诞生带来的幸福;
放弃完美主义的想法,不要强迫自己做每件事,不要期望一切都是完美的,尽力而为而不感到疲倦。
配偶和家庭支持
缺乏本人的支持是发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,尤其是配偶的支持。配偶和家人要了解母爱、育儿知识,多给予理解、关心和支持。外部支持可以减少负面压力。尽量减少影响;
配偶和家庭成员要愿意承担家务、分担育儿,及时向母亲讲述自己的育儿经历,帮助她适应新的生活变化,顺利度过陌生、困惑的时期;
为妈妈们创造一个安静、悠闲、健康的休息环境和氛围,有利于妈妈们的身心健康;
帮助妈妈适应角色转变和心理变化,培养自信、乐观、积极健康的人格,培养积极的认知模式、情绪和行为模式,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;
简化生活,避免改变。怀孕和分娩后1年内不要做出任何重大的生活改变。重大变化会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,使生活更加难以应对;
在忙于照顾孩子的同时,别忘了观察妈妈的情绪,多沟通。如果发现产后抑郁症的一些症状,分享妈妈的抑郁和担忧,及时向专业机构提供建议、指导或咨询;一旦确诊,应尽快干预,以免病情加重,避免造成不良后果。